“望闻问切”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核心方法,望,指观气色;闻,指听声息;问;指询问症状;切;指摸脉象。合称四诊法。最早应源于《难经》第六十一难。最早使用四字联称,则应处于《古今医统》:“望闻问切四字,诚为医之纲领。”
“望闻问切”四诊法,从不同角度收集患者的病情信息,相互结合、相互参证,从而全面了解病情,做出准确的诊断。“四诊合参”就是对四诊方法的精髓总结和最高原则。
| 望闻问切•神圣工巧 |
战国时期医学典籍《难经•六十一难》曰:“经言,望而知之谓之神,闻而知之谓之圣,问而知之谓之工,切脉而知之谓之巧。”系统阐述了中医四诊法的分类标准。
其中“神”对应望诊能力,指通过观察患者神色形态诊断疾病的超凡技艺;“圣”对应闻诊,强调通过听声息、嗅气味判断病情的智慧。“工”对应问诊,指通过询问症状判断病情的技艺;“巧”对应切诊,指通过脉诊判断病情的技巧。
| 观其形色•司外揣内 |
春夏秋冬长夏时,
青赤白黑黄随宜。
左肝右肺形呈颊,
心额肾颐鼻主脾。
五脏五窍相对应,
生吉克凶合时机。
肝目心舌肺开鼻,
肾耳脾口呵相推。
颜色枯泽分新旧,
隐隐微黄是愈期。
《医宗金鉴》望色歌
五脏之色随五行,
青赤黄白黑分明。
青如苍壁赤如朱,
黄如罗裹雄黄明。
白如豕膏黑如漆,
此为无病之色形。
青如草兹黑如炱,
黄如枳实白如枯骨,
赤如衃血俱死征。
【解读】歌诀完美融合五行学说(季节、五色、五脏对应);脏腑理论(五脏与面部区域、官窍的联系);望诊精髓(察色、观位、辨枯泽、候胃气);预后判断(运用五行生克和胃气理论判断吉凶)。它是“天人相应”整体观念和“司外揣内”诊断思维在望诊上的集中体现。《望色歌》出自清代医学教科书《医宗金鉴》,其描述的常色(健康之色)与病色(疾病之色),特别是真脏色(死征)的特征,正是中医望诊的至高境界,从简单的颜色中看到人体生命的根本状态,即精、气、神的盛衰。
| 闻其声息 • 听声辩疾 |
肝怒声呼心喜笑,脾为思念发为歌。
肺金忧虑形为哭,肾主呻吟恐亦多。
言语粗细强弱视,举止动静阴阳别。
脚步传音体传气,盛衰死生细琢磨。
《闻诊总诀》
语言呼吸与咳嗽,呕嗳吐噎呃叹呻。
声有高低微甚清,由此可辨寒热虚。
五声五音应五脏,肝呼心笑脾歌哕,
肺哭肾呻声相应,此是闻诊之妙诀。
【解读】“五音”对应的“呼、笑、歌、哭、呻”,源于五行五脏理论(肝呼、心笑、脾歌、肺哭、肾呻)。听声音,涵盖了“言语粗细强弱”、“脚步传音”等具体内容。中医认为“声由气发”,声音是人体精气神的外在表现。《问诊总诀》概括了闻诊的主要内容(语言、呼吸、咳嗽等),指出声音的高低、强弱、清浊可辨别寒热虚实,并将声音与五脏相联系。
| 问其情状•求本明源 |
一问寒热二问汗,三问头身四问便。
五问饮食六问胸,七聋八渴俱当辨。
九问旧病十问因,再兼服药参机变。
妇女尤必问经带,迟速闭崩皆可见。
再添片语告儿科,天花麻疹全占验。
《十问歌》现代简化版
一问寒热二问汗,三问头身四问便。
五问饮食六胸腹,七聋八渴俱当辨。
九问旧病十问因,再兼服药参机变。
妇女须问经带产,小儿当问麻疹斑。
【解读】《十问歌》(张景岳创编,后世略有增改),是问诊中最著名、最实用的歌诀。现代简化版《十问歌》,系统性地罗列了问诊的先后顺序和核心内容,确保临证时不会遗漏关键信息。通过症状(寒热、汗、头身等)追寻疾病的根本原因(病机)和本质(证型),进而做出最准确的诊断,彰显中医“治病求本”之原则。
| 切其脉象•察微知著 |
左寸为心关属肝,右寸为肺关属脾。
两尺还归肾命门,上中下焦前后随。
沉里浮表分阴阳,迟寒数热要细思。
细虚大实应有别,短弱长盛八纲知。
《脉诊总诀》
脉分浮沉与迟数,虚实滑涩大小长。
二十八脉需熟记,四诊合参细思量。
浮脉主表沉主里,迟脉为寒数为热。
滑主痰食涩血少,虚脉不足实邪结。
【解读】中医脉诊是极其精微复杂的技艺,需长期实践方能体会。脉诊体系精妙,以“寸关尺”三分部候上中下三焦脏腑,是为定位;以“浮沉迟数虚实”等八纲脉象辨表里寒热邪正,是为定性。二十八脉变化万千,其核心乃“四诊合参”,强调综合研判,体现了中医整体辩证、司外揣内的深邃智慧与文化博大。
| 四诊合参 • 辨证求本 |
望色望神又望形,舌苔舌质要分清。
闻声嗅气辨病性,问症详悉按章行。
浮沉迟数切脉明,二十八脉仔细寻。
四诊参合识病本,阴阳表里虚实分。
谨守病机平阴阳,方药针灸效如神。
【解读】中医诊疗以“四诊合参”为纲,望闻问切各有所司:望其神色形态、闻其声息气味、问其症候经历、切其脉象浮沉。四法相佐,共探病机本质,共辨阴阳表里虚实,方能谨守病机、调和阴阳,体现其整体辩证、司外揣内的博大体系。
| 循诊问道•筑境赋魂 |
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、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,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,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。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核心方法和基石,四诊法不仅是中医临床操作的核心技术,更是中医理论体系和哲学思想的实践根基。其奠定了中医诊疗的科学性和独特性,是中医药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生命力所在。因地制宜,量身打造,以多元展陈艺术语言,将“四诊”文化精妙融于中医药文化环境之中,弘扬四诊之法,传承医道精髓。
▲舒城县中医院建设案例
◎本案以中国印章艺术为灵感载体,将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四诊技法凝练于方寸之间,融金石古韵与医道精粹为一体。借助艺术篆刻语言与现代陈设的手法,匠心营造出既传承弘中医文脉、又契合当代美学的文化意象之作。从创意萌芽至实景呈现,我们提供全链路一站式服务,让流传千年中医四诊智慧,在现代中医庭院环境中翩然新生、静放光彩。
▲宿松县中医院建设案例
◎本案以中式门庭为景框,松间风韵为意境铺陈,将古朴篆书的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与线性人物插画有机融合。通过艺术化的立体营造,将四诊技法转化为门内诗意图景,隐喻“医道传承,继往开来”的深远内涵。自主题构思至落地成景,使中医智慧与庭院空间相融相生,厚重人文与当代审美和谐共鸣,凸显出宿松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。
▲泗阳县中医院建设案例
◎本案创意源自“天圆地方”,以“圆”形外框与“方”形书卷为载体,将篆体文字、纲要歌诀、泗阳地标“泗水阁”等符号元素融合展陈,通过现代艺术语言诠释“望闻问切”精髓,营造兼具人文底蕴与学术氛围的中医药文化庭院空间,彰显传承弘扬国粹的使命情怀。
▲望江县中医院建设案例
◎本案因地制宜,立足建筑结构及中庭空间语境,将篆体“望闻问切”“理法方药”,“四诊”主题文创小品,巧妙融入门楼现有格栅和建筑中庭空间。以当代设计演绎中医经典,借艺术语言强化诊法记忆,实现文化、空间与功能的有机融合,让千年医道在现代环境中静谧延续、生生不息,彰显医院“姓中”属性。
▲四诊条屏展示案例
◎本案采用传统字画条屏形制,将四诊创意图文与纲要歌诀融于一体,组合或分体展示。创意设计以古朴典雅的形式承载博大精深的中医智慧,运用现代设计的视觉语言表达和诠释“望闻问切”文化内涵,营造集文化传承、美学熏陶与学术价值于一体的中医药人文就医环境氛围。
| 灵汇于心 • 智践以行 |
□ 匠心筑梦,品质为基。用匠心丈量每一寸创意,以专业勾勒每一处空间。
我们坚信——真正的设计,是人文与美学的共生;卓越的营造,是匠心与创新的共鸣。
□ 守正创新,臻于至善。以精益求精雕琢时代经典,用卓越品质铸就价值永恒。
我们力求——让每一个作品,终将成为超越期待的业界标杆;让每一处空间,都能承载历久弥新的人文温度。
● 我们要做的是:以个性化的视觉语言,讲好中医药文化故事,打造中医药行业的文化软实力,为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彩。
● 我们能做的是:提供中医药文化建设“全流程一站式”整体解决方案,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现代化表达、传播和普及贡献专业的力量。
皖公网备案 34011102000957号
备案/许可证编号:皖ICP备18010796号
©2018 安徽中汇创意营造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